中汽协:汽车“三包”应先完善召回制度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中国汽车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世界第一”的服务。由于汽车质量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砸奔驰”这样的“中国式维权”事件经常在各地上演。日前,质检总局时隔六年就出台汽车“三包”再征民意,但细则的缺失令业内人士对汽车“三包”的出台并不看好。据盖世汽车网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调查者认为汽车“三包”顺利出台仍为小概率事件。中汽协更直接表示,全面实施汽车产品“三包”的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应先完善召回制度。
●汽车三包有利于提高汽车质量
根据全国消协公布的数据,2010全年以及2011年上半年,全国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都是汽车,增幅分别达到51.1%和32.4%,投诉绝对数量分别达到14,093件和8,235件,都创出了历史新高。盖世汽车网的调查也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汽车“三包”的出台将“提升汽车制造质量。尽管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将质量品质视为其产品的生命线,但是不排除少数车企对汽车质量重视依然不够,导致在质量控制与检测过程中出现漏洞。最终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如果法律在这一方面缺乏严格与明确的约束与监控,那么企业就有可能放松对汽车质量的重视程度。立法可敦促企业加大在事前控制的力度,最终减少汽车质量事故的发生。
中国汽车质量状况如何?从前面所述的激增的投诉数量可知并不乐观。据了解,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万起,造成6.7759万人死亡,这其中因为汽车设计缺陷和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交通故障占很大比重。质检总局表示,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近年来汽车召回无论是范围还是数量都进行了扩大。加之还有许多原本应该召回,而没有实施召回的车辆,中国汽车质量显然不容乐观。
●建立第三方机构认定事故迫在眉睫
盖世汽车网调查显示,“建立第三方机构认定事故原因以及责任方”得到了最多受访人的支持。当车辆出现问题时,经销商或厂家会认为这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从而将问题排除在质保范围之外,而消费者若有不同看法,则需要找其他权威机构来认证车辆的质量问题到底是怎样造成的。这时车主就会面临两大难题:首先,国内这类机构非常少,现有的许多机构很多都是汽车制造商控制,代表的是他们的利益。消费者若找上此类机构,结果显然对己不利。其次,对车辆进行质量问题认证,往往需要巨额的费用,有时可能超过一辆车成本的30%,这对于众多普通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无法承受之重。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消费者除了无奈就剩下愤怒了。
●推“三包”应先完善召回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现阶段汽车产品实施“三包”的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全面实施汽车产品“三包”的环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目前不适宜仓促实施汽车“三包”规定,应先完善汽车召回制度。中汽协指出,汽车产品实施“三包”面临举证难、鉴定难、索赔难等诸多问题。当前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的体系没有建立,难以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和性能故障作出科学、准确、公正的鉴定。如果仓促全面实施汽车“三包”,很可能难以达到有效保护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初衷。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汽车“三包”应分步实施,首先强化并规范“包修”,进而逐步探索实施“包退”、“包换”,待各项环境条件基本成熟以后全面实施汽车产品“三包”。中汽协建议,应该首先在个别地区或城市先试点试行汽车“三包”,待总结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由于汽车召回是为解决因产品设计不符合技术要求而导致的安全缺陷或隐患,而“三包”解决的是一般质量缺陷和厂商质量承诺和服务问题,因此叶盛基表示,汽车召回是汽车“三包”服务的前提,汽车产品全面实施“三包”规定前应进一步完善实施汽车召回。